在公元前606年6月,郑国发生了一起震动历史的“甲鱼汤事件”,不到三个月后,郑灵公在即位不到一年的时候就被弑身亡,事件迅速扩展为弑君大案。《春秋》原文中记载道:“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”,但实际上,幕后之手是公子宋。孔子使用了他那一贯的“春秋笔法”以简洁的方式记录了这一事件,但左丘明的《春秋》传则更加直白地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看法,他在文中详细指出:“凡弑君者,称君,君无道也;称臣,臣之罪也”,意即弑君事件若只记载君主名字,则说明该君无道,但若连弑君者的名字也提及,则说明其罪责全在弑君者。
虽然郑灵公的死因直接与公子宋有关,但公子归生也难辞其咎。在他担任执政期间,完全清楚公子宋有意弑君,且未采取任何行动阻止,甚至在事后被逼迫参与其中。孔子与左丘明对此认定公子归生为罪魁祸首,也未冤枉他。
郑灵公一死,郑国群臣迅速商议立国君之事。最初,他们打算立郑穆公的庶子、郑灵公的异母弟公子去疾为新君,但公子去疾明确表示拒绝。他恳切地指出:“若要立贤者,恐我不足;若立年长者,公子坚年纪最大,应该让他继位。” 于是,郑国决定立郑穆公的庶长子、公子坚为国君,即郑襄公。
展开剩余77%公子去疾显得异常理智,他虽然不想当君王,但也清楚这个位置太过危险,尤其是郑国周围的晋楚强国和国内的权臣局势,任何人接任都可能面对巨大的风险,甚至丧命。所以,他宁可不接这个重担。郑襄公登基后,不急于行远谋,只是为了消除政权隐患,决定将其他王室子弟全部驱逐出国,防止像先前郑厉公、郑文公时那样出现的子弟纷争。然而,公子去疾却不愿意接受这个安排,他劝谏郑襄公:“若穆公的儿子们能留下,协助君王治理郑国,这是我的愿望。如果要将他们赶走,那就一视同仁,全部送走,不必单独留下我。”
郑襄公听从了公子去疾的意见,决定让所有兄弟都留在郑国,且安排他们进入朝堂担任大夫。至于弑君者公子宋和参与其中的公子归生,郑襄公虽然没有立即追究他们的罪行,但他逐步将权力集中到自己亲弟弟们的手中,从而逐渐架空了这两位权臣。
经过长时间的政治操作,公子归生最终得以安享晚年,但郑襄公稳固了国君的位置后,终于追究了公子宋当年的弑君之罪,甚至诛灭了宋家全族。尽管郑襄公成功摆脱了公子归生和公子宋的权力阴影,他却依然未能完全掌控军政大权。郑国的权力仍由七穆家族掌握,包括公子去疾在内的这些宗族成员很快填补了郑国的权力中心,成为郑国最重要的家族集团之一。
从郑灵公的遇害到郑襄公登位,直至郑声公去世,七穆家族基本上一直是郑国的实际统治者,长达150年之久。在郑声公去世后,罕氏、驷氏等家族再次介入,逐渐排挤掉其他权臣,牢牢控制了郑国政权。
然而,在这段历史的背景下,楚国的若敖氏家族也在蠢蠢欲动,受到晋国赵氏弑君改立的刺激,若敖氏宗主斗越椒决定趁着楚庄王远征中原之际发起叛乱。公元前605年初,斗越椒带领若敖氏私兵在其封地烝野发动了暴动。起初,他大获全胜,迅速击杀了楚庄王的心腹重臣蒍贾,几乎将蒍氏家族及其财富彻底清除。
若敖氏家族在楚国积累了百年势力,其力量几乎与楚王室不相上下。斗越椒自认为能够效仿赵氏在晋国的成功,轻松控制楚国。叛乱迅速蔓延,楚庄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为了拖延时间,楚庄王提出与斗越椒谈判,提出休战,并愿意提供若敖氏家族成员为人质,以换取和平。
然而,斗越椒因叛乱初期的顺利而变得狂妄,拒绝了楚庄王的提议,并继续向楚庄王进军。随后的战斗发生在皋浒,双方陷入僵持状态。在战斗中,斗越椒亲自上阵,并箭射楚庄王战车,虽然未能命中楚庄王本人,但也让楚军出现了退却的迹象。此时,楚庄王用“先王神力”的传说激励士气,迅速恢复了军队的斗志,最终成功反击,击败了叛军,斗越椒在撤退中被楚军追击并杀死。
若敖氏的覆灭让楚庄王最终稳固了自己的统治。紧接着,楚庄王恢复了楚国的中央集权,实施宽政、兴农,任命贤臣,成功地稳定了国内局势。此后,楚庄王以大兴农耕、沥清吏治为政治手段,推动了楚国的繁荣,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盛君。若敖氏的失败和楚庄王的强势回归,标志着楚国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。
就在楚庄王加强国内政权的同时,他再次向北扩张,借口郑国不服楚国而发动了新的征伐。这次征战规模较小,但昭示了楚国扩张野心的未曾放松。接下来,郑国面对两次楚军来犯,郑襄公再次派遣公子宋向晋国求援。
晋国闻讯后派荀林父出征,但他选择了绕道而行,联合卫国进攻楚国的盟友陈国,迫使楚军从郑国撤兵。这一策略虽然成功暂时化解了郑国的危机,但到了冬天,楚国再次入侵郑国,郑襄公求援晋国,然而晋国却未出兵相助,这一转折究竟隐藏着什么内幕?事情的真相,还需在下篇继续揭开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