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女排的“三连冠”和“五连冠”不仅激励了全国人民的士气,也成就了具有时代意义的“女排精神”。“铁榔头”郎平、“独臂将军”陈招娣和“神二传”孙晋芳等一代又一代排球健儿,都是赛场上的璀璨明星,她们的名字早已深深印刻在国人心中。今天,我们要讲述的便是其中一位传奇人物——“天安门城墙”周晓兰。
周晓兰是中国女排“三连冠”的主力球员,也是首位登上《大众电影》杂志封面的体育运动员。作为曾经的体育机关部门的最年轻副司级干部,周晓兰的成就早已无人不晓。然而,在她退役后选择远离公众视野,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
周晓兰1957年出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。父亲是工程师,母亲则是一名医生。随着父母工作变动,周晓兰被送往山西古交的农村生活,暂时寄住在外婆家中。在外婆的庇护下,周晓兰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,充满了亲情和欢乐。
展开剩余84%9岁那年,周晓兰被父母接回身边。虽然年纪还小,但她的身高和体格在同龄人中十分突出。尽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——居住环境简陋,夜晚只能依靠煤油灯照明,餐桌上常常只能吃到仅有几粒米的稀粥,甚至渴了也常常用雨水解渴,但这些艰难岁月并未让她感到气馁。她常常饿着肚子,但心里却充满了希望。
学校离家有二十多公里远,为了按时到达,周晓兰每天都必须在天未亮时起床,步行二十多公里往返。甚至有一次,放学迟了,她在回家的路上竟遭遇了野狼的追击。幸运的是,她及时发现附近有一个山洞藏身,于是便拼命跑向山洞,直到野狼离去才敢下山回家。
这些艰苦的经历不仅培养了她吃苦耐劳的性格,也让她在同龄人中显得更加成熟稳重,精神意志上也愈加坚韧。
1972年,周晓兰跟随父母返回太原,已经是15岁的她进入了新的学校。尽管生活依旧贫困,但她的身高和身体素质依旧非常突出。学校体育成绩优异的她,在跳高项目上展现了出色的能力。正是由于她出众的体格和体育潜力,太原市少年体校的排球教练看中了她,推荐她进入体校,开启了排球生涯。
16岁才开始接触排球,对于职业运动员而言,这个起步年纪无疑是非常晚的。然而,周晓兰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极强的学习能力,在排球的训练中迅速进步。她明白自己起步晚,因此不惜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。她每天训练量是其他队员的两倍,甚至更多。尽管艰苦的训练时常让其他队员感到泪流满面,但周晓兰却坚信,这段经历比她过去的生活都要好得多。
周晓兰极具天赋,并且在短短几个月内,就通过自己刻苦的训练弥补了基础的不足。她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深刻,一旦学会,便能迅速将其掌握,并应用到比赛中。四年后,她成功进入国家队,担任防守主力。
1977年,周晓兰入选了国家青年排球队,开始了更加广阔的舞台。随着她的表现越来越出色,1981年,她帮助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,并因此获得了“最佳运动员奖”。而这一切,也为中国女排迈向三连冠奠定了基础。
1984年,周晓兰和队友们一起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了金牌,并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日本媒体誉为“天安门城墙”。这次她成为了国际排球舞台上的明星,获得了全国“三八”红旗手的荣誉。
然而,由于长期的伤病,周晓兰在1985年28岁时,毅然决定从国家队退役。那一年,她和相恋多年的男友侯晓非在福建漳州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。婚后,夫妻俩共同到上海体育学院继续深造,过着平凡的学生生活。
1988年,夫妻俩从上海体育学院毕业,周晓兰被分配到国家体委担任排球处长,而侯晓非则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体育文化公司。此时,他们已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,家庭生活幸福美满。
但是,周晓兰并未止步于排球场上,她在工作中也表现出色。她为排球管理体制的改革做出了许多贡献,但在女排成绩不理想的背景下,她的工作逐渐变得困难重重。随着中国女排的成绩开始下滑,周晓兰感到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,最终决定辞职,与家人一起前往美国。
到达美国后,周晓兰继续从事排球工作,成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排球教练。此后,她过上了与丈夫和两个女儿在一起的普通生活,虽然仍然关注中国排球事业的动态,但她选择淡出公众视野。家庭成了她生活的重心,虽然身处他乡,但她依然不忘传承中国文化,教女儿们了解祖国的历史。
如今,周晓兰已经是66岁的老人,享受着与家人共享天伦的时光。她常常表示,自己和家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,并衷心感谢祖国对她的培养。虽然她已经离开了赛场和体委的工作岗位,但她依然默默关注着中国女排的发展,期待着中国体育的崭新高峰。
周晓兰的一生,充满了奋斗与拼搏。无论是在赛场上,还是在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,她都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,书写了属于她的传奇。
发布于:山东省炒股配资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